□韓麗 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
內容提要:指導學生寫好故事虛構類型的記敘文,要培養學生的因果意識和矛盾意識,一是要認識到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二是要設計矛盾雙方的力量角逐。
北京高考語文試卷的作文題在2015年有一巨大變化,之前,是一道題目,文體除詩歌外不限;2015年,開始二選一,其中一道明確要求寫記敘文,而且要求敘述故事、展開想象。高考是個指揮棒,它起著倒逼課堂教學的作用,作文題目的變化讓以議論文為重點的高中作文教學開始重視記敘文,確切說,是重視富有想象力的故事虛構。
然而,教師很少在課堂上開展關于故事虛構的記敘文教學。18年北京高考閱卷組專家張彬福在介紹作文情況時說到:“從大作文的選擇上來看,大約20%的學生選了記敘文。這與平時的教學導向有一定關系,平時議論文練得比較多。”張老師所言是切合實際的,高中語文作文課在記敘文上不僅是教得少練得少,就是在教法上,也存在問題。“在中小學記敘文寫作教學中,強調的最多的是‘記敘文六要素’,但從我們的教學效果來看卻不理想,寫出來的文章卻變成了‘流水賬’。”①
一端是對故事虛構能力的呼喚,一端是記敘能力的薄弱,如何銜接兩端,讓部分學生的記敘文寫作能力提升,尤其是讓有記敘潛能且不擅長議論文的學生發揮長處?這是一線教師必須直面并且著力解決的現實問題。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從因果意識和矛盾意識的培養上著手,化育學生的故事虛構能力。
故事虛構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寫作問題,如何理解故事?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格非這樣界定:“故事,是由時間上的延續性與事件前后的因果聯系而構成的。”②許多學生寫作文,能夠敘說具有時間延續性的事件,但這并不是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反而成了流水賬,追其原因,正是找不到前后事件之間的因果聯系。格教授曾經舉例說明具有因果聯系的故事敘述:一個騎自行車的人被汽車壓死了,這樣的敘事不能稱為故事;如果說,一個騎自行車的人被汽車壓死了,他的妻子由于悲痛而自殺,這就是講故事。學生寫記敘文往往是順著時間線索平鋪直敘事件,日常生活在這樣的順時敘述中就成了一筆流水賬,讓人讀來興味索然。如果加入因果聯系呢?前后事件的因果聯系給了讀者鮮明的認識,事件具有了啟迪意義,這就成了讀者樂于閱讀的故事了。
以18年北京卷作文題“綠水青山圖”為例,我們可以按照因果關系來構思一篇文章。
原題: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優美生態環境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期盼。
請你展開想象,以“綠水青山圖”為題,寫一篇記敘文,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圖景。
要求:立意積極向上,敘事符合邏輯;時間、地點、人物、敘事人稱自定;有細節,有描寫。
如果考慮到因果關系,我們可以這樣構思一篇記敘文:破壞環境,自食惡果;保護青山綠水,人與自然和諧;兩段故事,前后對比,立意鮮明。
其次是矛盾沖突意識。在這個世界上,矛盾普遍存在,事情的發展是矛盾斗爭的結果。學生在寫作記敘文時,如果能從深層次把握到矛盾雙方的力量角逐,這篇文章就會寫得波瀾起伏、跌宕生姿。寫作“矛盾沖突式”的記敘文,首先要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社會問題、矛盾雙方、目標障礙。具體來說,矛盾雙方是誰?主角在追求目標實現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障礙?矛盾雙方的沖突反映了什么社會問題? 比如在《祝福》這篇小說中,主角是祥林嫂,她和魯四是矛盾沖突的雙方,矛盾沖突反映出辛亥革命之后封建思想依然勢力強大這一社會問題。在沖突雙方進行力量角逐的過程中,祥林嫂有一個想要活下來的目標,卻遇到了婆婆、魯四、柳媽等與魯四有著一致思想觀念的封建禮教捍衛者,也就是障礙物;違背封建禮教的祥林嫂在求生的過程中一次次遭遇打擊,比如捍衛者們告訴她不潔之人不可觸碰祭品、死后入地獄被切分等等,這些可怕的封建思想消解祥林嫂生存的勇氣,最終造成了“禮教吃人”的悲劇性結局。
以2016年北京高考作文題目《神奇的書簽》為例,我們完全可以矛盾沖突的模式虛構故事。
原題:
書簽,與書相伴,形式多樣。設想你有這樣一枚神奇的書簽:它能與你交流,還能助你實現讀書的愿望……你與它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呢?
請展開想象,以“神奇的書簽”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表現愛讀書、讀好書的主題,有細節,有描寫。
這道題目中,已經設定了兩個角色——你、書簽,主題也確定——愛讀書、讀好書,學生的創造性表現在故事虛構上。按照矛盾沖突式故事虛構法,我們需要確定社會問題、矛盾雙方、目標障礙。更具體一點的思路即是,社會問題是學生不讀書、不愛讀,矛盾雙方可以是“名著”與“你”,(說明一下,矛盾沖突的雙方可以是人與人,也可以是人與物,還可以是自我與本我、超我,等等) “你”有閱讀名著以應對高考的目標,可是你會遇到時間不足、理解艱難等閱讀障礙,而書簽可以幫助你最終跨過障礙、愛上讀書,這正是書簽的神奇之處。
我們可以把這個構思鋪展成如下故事:許多科目許多作業的擠壓,使你無暇讀書;閱讀理解的難度讓你看一會兒就看不下去,或者昏昏欲睡,或者棄之取它。神奇的書簽幫助你解決其它科目的問題,引導你發現書籍的有趣豐富。當這些問題借助書簽得以解決時,你已略嘗閱讀的甜頭,可此時神奇的書簽突然失蹤,“你”在巨大的閱讀興趣的驅動下,在書籍內容的鼓勵下,開始自己迎戰閱讀障礙,終于,你來到了廣闊的書籍世界,書籍成為你人生進步不可缺少的朋友。
這個思路如果從上述“因果聯系”的角度來說即是:因為發現了趣味,所以愛上了讀書。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培養學生故事虛構的能力,實際上關乎思
想認識與敘事技巧兩方面。而說到根本上,這是一種珍貴的創新才能。“創新”是新時代新人才的核心素養之一,北京師范大學在《21世紀核心素養5C模型研究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21世紀的核心素養有文化理解與傳承、審辯思維、創新、溝通、合作。高考作文題明確要求“展開想象、敘述故事”,實際上是在呼喚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所以教師要重視故事虛構這一創作能力培養,響應高考改革的要求,既是幫助學生應對高考,也為學生儲備人生發展所必需的創新才能。
[注釋]
①林柳生,碩士論文《敘事學視角下記敘文寫作理論研究》,第24頁。
②格非《小說敘事研究》,第37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韓麗,任職于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高中語文一級教師,文學社兼職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