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張之路的新作《千雯之舞》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好小說。
應張之路之邀,我參加今天的作品研討會,想談兩點感受,一是作者與作品,二是作者與出版社。
一部好小說,要具有如下幾個元素:
一、有一個好故事,才能引起讀者有興致的讀下去。
讀了書前的故事梗概,頓覺故事生動有趣,一個中文系的畢業生桑南為了夢中反復出現的女孩,來到千雯圖書館工作,都被字仙變成寸許大的小人兒,進入了字的世界。在這里,桑南遇見了三百年前的戀人莫千雯和冤家顧遠謀,從而發生了一場正義與邪惡的生死較量。人怎么會變成字,字又是怎樣變成人的?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令人捧腹的故事?作者巧妙的構思,把故事娓娓道來,寫得若真若幻,神奇玄妙,而又逼真有趣,引人入勝。
二、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為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
新穎生動的題材,有利于表現新鮮活潑的思想,但是,僅有新穎的題材是不夠的,“選材要嚴,開掘要深”,關鍵是能創造出新鮮生動的人物形象。記得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長篇小說《千雯之舞》塑造了桑南、雯、朵、爽、支、許遠謀和老館長等眾多人物形象,其一言一行,都有鮮明的個性,都與中國漢字機緣巧合,刻畫的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有豐富的想象力,原自作家深厚的生活積累。
想象是創作之母,我喜歡想象力豐富的文學作品。張之路的作品,想象力豐富,他讓藝術幻想的神奇駿馬自由馳騁,讓一個個未來無生命的漢字,變成了會走路的漢字,會說話的漢字,會跳舞的漢字,穿越時空,現實與幻想浪漫交匯,讓幾百年輪回的戀人、冤家在書中相遇,圍繞著中國漢字,人與人、人與字、字與字之間演繹了一段委婉動人的故事。
豐富的想象力從何而來?原自作家厚實的生活積累,對現實生活有深刻的感受。作家的生活基礎越厚實,他對生活的感受就越深刻,他筆下的藝術形象就越來越豐滿。想象就是智慧的力量。張之路才思敏捷,一個情節的敘述,一個場景的描繪,一個比喻的運用,一個詞語的取舍,無不跟作者的想象力相聯系。書中有些描寫看似文字游戲,仔細體會確有知識的容量和深刻的內涵。作者關于“書可以傷人,也可以救命”、“字是書中的生靈”“字就是人的生靈”的感悟,給讀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讓讀者去深思,去創造。
作為一個老出版工作者,我還想談談關于作者與出版社的關系。
我認為沒有一流的作者就沒有一流的出版社。中少社在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心中的親切形象,無不凝聚著全國許許多多作家、畫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科普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我想起了1989年冬天,中少社文學編輯室召開了京津地區中學生題材作品研討會,當時聽張之路說起了小說《第三軍團》的構思,我和文學編輯室主任拍板:這本書中少社將作為重點書出版,并許諾8%的出版稅(這是中少社第一次給作者支付版稅)。記得張之路是在酷熱的夏天,身患丹毒的苦情下創作這部反映校園生活的長篇小說的。作家把校園生活放進整個社會大背景來寫,校內外交叉,寫少年與寫成人結合,使作品的思想內涵更深刻豐富。作品出版以后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我們在京召開了作品研討會,眾多成人評論家都參加了,并在許多報刊上發表了評論文章,吳泰昌張炯、繆俊然、章仲、雷達、高進賢、膝云、韓少華、錢光培、孫武臣、曹文軒、何志云等都參加了研討會,并發表了獨特的見解。這部小說獲得了國家“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圖書獎等多項全國性大獎,后來還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張之路也因此被評為中少社十大金作家之一。溫航在《第三軍團成書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本書的寫作過程和作為責任編輯的體會。其中有一點體會就是:“作品是作家的孩子,同時也是編輯的孩子”。她認為編輯一定要與作者交朋友,作者有作品給你是朋友,沒有作品給你,也是朋友。20多年過去了,我們和張之路至今還是好朋友。我想,許多著名的作者為什么要把好作品給中少社?一是中少社的知名度,有一支高素質的編輯隊伍;二是編輯與作者的友情;三是較高的版稅。最近十年來,中少社文學讀物編輯室抓原創作品下的功夫不夠,好在有徐德霞主編的《兒童文學》以及她主管的兒童文學出版中心培養了一批很有創作潛力的青年作家,兒童文學出版中心團結了一批素質很高的知名作家,出版了一批名牌作品,使中少社文學作品的出版出現了勃勃生機。
出版社必須有自己的金牌圖書,使廣大讀者提起中少社就能說出許多有生命力的優秀圖書,或者一見到有影響力的圖書就想起中少社。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出版,會提升中少社的品牌聲譽。今天,中少社舉辦張之路的長篇小說《千雯之舞》新書發布暨作品研討會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作為一個老出版工作者、作家張之路的好友,感觸良深,很受鼓舞。
(摘自莊之明《兒童文學評論集》)
莊之明(1937年6月5日-2018年10月19日),曾任《中學生》雜志主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編審,發表過文學作品及評論400多萬字。原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顧問。
張之路,作家,中國電影集團一級編劇,代表作有《霹靂貝貝》《羚羊木雕》《千雯之舞》等。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