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述】
我是石玥昀佳,現在已經考上大學,學習廣播電視編導專業,一個能將影視與文學聯袂和弦的美妙專業。
首先請允許我向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組委會所有的老師表示感謝!感謝你們給了我理想以信仰,讓我在平凡的日子里可以看見自己的光。寫作也像融入生命一樣,此后我也參加了一些征文比賽,并在今年初當代文學社組織的全國抗疫征文中投稿,《領養人類》再次獲得一等獎。我堅信閱讀與寫作是我此生常伴在身邊的酒侶詩朋,文學也依然是我此生的熱望與追求。
《遠行如詩》更是我此生不可磨滅的里程碑,這將永遠是我寫作、奮斗、認可自己的關鍵起點。在看到我們組題目要求時,我內心十分欣喜,遠行和詩歌一直是我喜歡的美好事物。在幾番審題之后,我將“詩”單拿出來,搜索頭腦中有關寫景的詩句,僅僅有景色“遠行”元素還不夠,我把詩句背后的詩人和“憂民”“忠義”等主題提煉出來,分成我們可以在遠行中學習遇見的和可以在遠行中自己輸出的兩類,即在遠行中可以吸收很多,又播種很多的這種【文化輸入】和【文化輸出】過程。在我看來,寫文章應該以山水為境界,剖析題目時可以拆解開,借主題元素將文章主旨升華凈化。在文章開始前就構思構架好結構都是有益的方式方法。
關于《遠行如詩》,我就是如此構思形成的。遠行如詩,有詩心常在,一直在路上。
【佳作欣賞】
遠行如詩
□ 石玥昀佳(山東省泰安第一中學高三)
沒有什么比詩更適合與遠行放在一起了。
遠行中的風景入眼即畫,此時低吟一句小詩,是給這自然造物最好的題詞。而那些文字,似乎也化作一個個音符在指尖跳躍,穿梭千年,與你我同奏一曲千年的樂章。讓我們去遠行吧,伴著唐詩,吟著宋詞。
在遠行中,我們遇見安寧。“桂林山水甲天下”,在夏風縷縷里,駕一葉之扁舟,也曾有過“漁歌唱晚,響窮‘漓水之畔’”的風景。那青山,那碧水,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在竹筏上,我看到“兩岸青山相對出”,看見漁獵的老漢,看見江邊浣衣的女子。置于其中,更仿若畫中 ;置身畫內,我遇見安寧。
在遠行中,我們遇見忠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武侯祠里,我看見映天的碧草吐露春的色澤,躲在葉后的黃鸝為我為武侯唱響一曲離殤。那向遠方曲折的紅墻,在竹葉的陪襯下,顯得肅穆而又莊嚴。它不由讓我想起運籌為幄,決勝千里的孔明先生,在這祠中靜躺了千年,與他的睿智,與他的謙遜。在紅墻青瓦中,我遇見了他的忠義。
在遠行中,我們遇見憂民。浣花草堂里,我看到那個撿拾橡子的杜甫,那一刻,他不是詩人,是個老人。他還是捋著胡須,長嘆“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他關心著每一個寒士,而他自己卻在這千年的庭院中忍受床頭屋漏,雨腳如麻。在這草塘里,我遇見他的憂民。
在遠行中,一路好花相贈,在遠行中,我們望見“蓬蒿滿地蘆芽短”,見過“遙看瀑布掛前川”;向往“大漠孤煙直”,經過“小橋流水人家”。而我們,也播種下屬于自己的種子。
在遠行中,我們播種志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在泰山之巔,云海之上,我看見旭日東升,其野盈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站在東岳之上,天地浩渺,我們種下志向的種子,靜靜等待它從泰山頂上綻放最美的花朵,等待它如詩綻放。
在遠行中,我們播種堅忍。“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蜀地青城,峨眉山下,我們看見枯松倒掛,速流飛湍。“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我聽見李白在天邊笑著詢問,因為堅韌與堅忍。一層山路一層景,我們種下堅忍的種子,慢慢期待它從峨眉之顛破土而出,頂天立地,等待它如詩剛毅。
在遠行中,我們播種信仰。“一座高山,十萬邊疆”,西藏綻藍的天空下,那轉經筒嘩嘩,風馬旗飄飄,佛經聲緲緲,我看到這個古老民族對信仰的守望。街邊悅耳的藏語在抑揚頓挫中跳躍,輕吟著倉央嘉措美妙的情詩,我看見磕長頭的藏民,磨損的衣服內裹挾著他們澄明如鏡的內心。在那無數或苦行或拼搏的日子里,信仰是他們不滅的燈塔,就像一首沉郁的詩。我們在這圣潔澄明的土地上種下信仰的種子,在荊棘中綻放出最美的花來,等待它如詩俊朗。我們會收獲無限江山,收獲穿越千年古人友好的問候,收獲志向與理想。我們讀萬卷書,記下古人品讀過的風景,然后行萬里路,以詩為證,與他們神游相會。
我們會在海邊,望著初升的明月,一同吟誦“天涯共此時”,古今共此時 ;我們會在燕子樓前,望著如霜的明月,一同寫下“曲港跳魚,圓荷泄露”,為你我浩嘆 ;我們會在曾經在山川樓閣里,譜寫新的故事,遇見那些文人騷客,播種我們的希望與未來。
在那無數個“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的遠行風光里,我發現人生果真如逆旅,而我們也終會在摸索與感悟中,踏出一條新路來。
(指導老師:寧國慧)
【專家解密】
文章以“遠行”為綱,穿連起“遇見”和“播種”,又以“詩”為心,先寫在“遠行”中“遇見”詩人們的安寧、忠義、憂民,把詩人們的情感和作者的追求交織在一起;然后寫在“遠行”中”播種”屬于自己的志向、堅忍、信仰,在詩人們精神的匯聚中提煉出自己的價值信念,詮釋了“遠行如詩”的主題。語言凝練優美,韻味無窮,引用化用大量經典詩文并毫無堆砌之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章層次清晰,富有內涵,展示了新時代中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濡染之下崇高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