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是創新的源泉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是真理。美國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里的“生活”,應該包括過去、現時和未來三個時段的各種社會生活狀態和自然生活狀況,還應該包括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心理狀態、思想感情。
作為“語文學習”的一部分的“作文”理所當然地也“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構成與生活相融相切的緊密聯系。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曹雪芹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意思是說,洞察明了世間事物者都是有學問的表現,熟悉通達人的感情就會寫文章。這里所說的“世事”、“人情”構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懂得了世事和人情,才能寫出文章來,這也為我們揭示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的道理。
我國著名作家吳組緗在談到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的時候說,“中國的小說是來自民間的,是人民群眾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實際的反映。”又說,“中國為群眾長期熱愛的古代小說,其創作多是立足于現實,不脫離現實,否則就沒有生命力。任何神話都產生于現實,由于現實問題的觸發而幻想出來的。幻想一旦脫離了現實,神話也就不易廣泛流傳。小說創作也是如此”。
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鐘嶸在《詩品序》中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是的,詩情發生于“四候之感”,更發生于人的命運之感,是人對生命的體驗的反映。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更是明確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生活與作文的關系如此密切,我們絕不能忽視。
生活是作文創新的源泉,這應該也是真理。我們的很多同學寫起文章來,要么文思枯竭,無話可說;要么搜腸刮肚,捉襟見肘;要么拾人牙慧,老調重彈;要么言之無物,空話連篇;要么虛假無征,胡編亂造;要么平庸膚淺,毫無新意;要么干巴枯澀,了無生機……這是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范圍狹窄,并深受其局限,未能感受到生活豐富多彩狀況的存在,也未能領悟到豐富多彩的生活給予我們的種種啟示。
如果要我們寫一篇“如何治理沙漠”的文章,一般的人肯定就會提出“植樹造林”的辦法。但是,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現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的王義遒教授在內蒙古考察時聽地方上的人說:“沙漠變綠洲”的地方將來是不治之地,會更加沙漠化,原因是那個地方本來就氣溫高,缺水,種了樹之后,樹冠把地下水都吸光排走了,幾十年以來水位都降到二十米以下了。種下的樹變成了一個吸水排水的渠道。——在這里,“植樹造林”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如果不深入實際生活,無論到哪里,一談到治理沙漠就說植樹造林,顯然不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也不符合我們的認識水平應有不斷提高的發展要求,當然也就沒有在解決治理沙漠問題上的創新。沒有深入生活實際,當然也就看不到生活所蘊涵的種種“真知”。
清朝著名的小說家蒲松齡在寫作時,沒有把自己局限于書舍案前,而是常設茶煙于路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正是因為這種“閑聊”,他才接觸到了當時社會的種種人物,了解了當時各地的風土人情,積累了大量的創作素材;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有了“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的“孤憤”之作《聊齋志異》,終而至于現在,還能讓人“你也說《聊齋》,我也說《聊齋》,喜怒哀樂起都到那心頭來……”,接觸生活對寫作創新來說是多么重要啊。
東晉詩人陶淵明厭惡污穢的官場生活,向往自由的田園生活,他42歲辭彭澤令,歸園田而居,“結廬在人境”,守方宅草屋,看榆柳桃李,聞狗吠雞鳴,采東籬素菊;且“開荒南野際”“種豆南山下”,“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田園景物此時在他的筆下顯得純樸、寧靜,而又充滿情趣。景物的這些特點,只有詩人在擺脫官場羈絆、心存逸致時才能感受到。擺脫舊生活的羈絆,用心去體驗新生活,對寫作創新來說又是多么重要啊。
清代著名詩人袁枚常常走出書齋,向村夫僧人學習。有一次,在二月梅花盛開的季節,他聽一個挑夫說:“你看,梅花有一身花了!”心想:這不是詩嗎?稍加提煉,便有了“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還有一次,一位為袁枚送行的僧人,惋惜地說:“園里梅花正盛開,可惜你帶不去!”袁枚借此而吟出“只憐香梅千百樹,不得隨身帶上船”的詩句,一直為人所稱道。從生活中得來的創意是多么生動啊。
據說,南唐李煜在做皇帝時也寫過很多的詩歌,但今已不被人提起,倒是他淪為亡國之君后的詩歌,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清平樂》(別來春半)、《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都膾炙人口,令人情泣神傷。原因何在?人生經歷使然,生活變化使然,生命感悟使然。
上述事例充分表明,當我們擺脫了某種生活的局限而來到另一種生活境界之后,就會使寫作產生新的變化。所以,我們說,要實現作文在立意上的創新,就要沖破現有生活的種種局限,深入生活,觀察生活,了解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就要在生活中擴大作文立意的視野,開掘作文立意的深廣度和新穎度。
二、沖破生活局限,實現作文立意的創新
宋代著名詩人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就中學生而言,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多種原因,其生活范圍的狹窄是顯而易見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窗櫥”式學習生活,不可能激起我們詩情的波瀾;“教室食堂—寢室”的“三點”式學校生活,也不可能疊起我們文意的奇峰,所以,應該走出狹小的生活圈子,走進廣闊的生活天地。
著名的生物學家威哥里伏斯曾深情地回憶起他幼年的一件往事,說:“我5歲時,獲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發現,我把一只毛蟲關在瓶子里,它吐絲作繭,幾天后,在我仔細的驚奇的觀察下竟出現了一只蝴蝶。”他把這作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發現”。這個發現早就是別人發現過的,可是卻照亮了這位科學家的心靈,使他真切地感受到科學的誘人,對他人生的價值非同尋常。這是改變學習生活后的結果。
所以,江澤民同志也曾語重心長地說:“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在此問題上,有一篇考場作文或許能對我們產生很多有益的啟示:
走向生活深處
如果你只是為了浪漫而泛舟空闊的海面,那里只有朵朵雪白的浪花,層層曼妙的波浪和那美麗的蔚藍。但是,當你想用自己的心靈之網去打撈它們的時候,才發現它們竟然都是網眼里漏去的虛幻。當你勇敢地躍入大海的深處,你才能進入一個能展示自己靈魂力量的更廣闊的世界。 如果你只是像只籠中的鳥兒一樣,展翅于狹小的空間,雖然你心無所憂,但靈魂的原野上卻是一片荒涼。你只有背起行囊,走進大山的深處,在那里,你采摘的每一朵花都將開在你的靈魂的原野上;在那里,你暢飲過的每一條溪流都將成為你靈魂的山澗;在那里,你攀登過的每一座山峰都將成為你靈魂的層巒。 如果你只是一棵把根淺淺地扎于地面上的小草,那么任何一陣干旱都將使你莖枯葉卷,任何一陣狂風都有可能使你莖斷花殘。但是,如果你是一棵牢牢植于大地深處的松樹,那么,干旱擋不住你痛飲甘泉,狂風吹來的只是掠過你心靈的詩箋片片,驟雨澆下的只是自己生命的根根琴弦。 如果你每天手里都捧著一本厚厚的書,尋章摘句,吟詠長嘆,那只是像個政客在裝扮門面。只有當你把這一本本書當成犁耙去苦苦地耕耘,你才有可能獲得金燦燦的秋天。 如果你是個懶惰的漁夫,只是輕輕松松地把網撒向河邊,那么,你得到的只能是小魚小蝦;只有當你不辭勞苦地把網撒向江河的深處,你才能得到珍貴的收獲。
我的朋友,如果你是一葉浮萍漂泊在生活的大海上,那么,你只能隨波逐流;你只有沉潛于生活,才能感悟到它的真諦。我們的夢想猶如撒在荒涼干渴土地上的種子如果我們不能從這塊土地上挖水來澆灌,這粒種子就不會發芽、開花、結果,我們的夢想也永遠不會成為現實。所以,但丁在他的不朽著作《神曲》中告訴我們:地獄的最深處正是天堂的入口。
朋友,啟動你思想的金剛鉆,讓心靈在不斷的感悟中升華吧,豐富多彩的世界一定屬于你。
有了上述認識,我們就要在深入生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提煉生活上下工夫,努力學會面向社會實際,關心社會變革,關注社會熱點,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從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汲取寫作營養。就要走出書本,走出課堂,走向校外,走向社會。就要使自己成為生活的主人,以親身的實踐體驗來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