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寫大觀園起海棠詩社,賈寶玉和眾姐妹出題賽詩,雅集唱和,風流倜儻。薛蟠的丫頭香菱異常羨慕,也想學詩。在黛玉的指導下,從讀詩到作詩,很快就學成了,且與大觀園的主子小姐們一起作詩取樂,竟毫不遜色。
黛玉教香菱作詩,形象地說明了教師文學修養的重要性,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發。
一、要像黛玉那樣,懂得應該讀什么,不應該讀什么。做富有文學修養的教師,必須有廣泛的文學閱讀量,尤其是經典的文學作品。沒讀幾部文學作品,你就去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這是不可想象的。黛玉會寫詩填詞,源于她讀了大量的詩詞。你看,她讀過《王摩詰全集》,讀過杜甫的詩、李白的詩、陸游的詩,好的詩句都用紅圈做了標記,再像陶淵明、應玚、謝脁、阮籍、庾信、鮑照等人,她都爛熟于心。在與黛玉“講究討論”的時候,香菱說,她喜歡陸游的詩句: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黛玉明確反對,斷不可學這樣的詩。這又是為什么?因為這類詩是休閑之作,類似文字游戲,沒有什么深意。黛玉深知“法乎其上,僅得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的道理,她讓香菱學王維,學李杜,就是為了“取法乎上”。
二、像黛玉那樣,懂得應該怎樣教,不應該怎樣教。現在一些教匠式的教師,因為缺乏必要的文學修養和創作經驗,指導起學生來,往往隔靴搔癢,不會“彈鋼琴”,卻硬要去教學生“彈鋼琴”,只能無的放矢,甚至南轅北轍。黛玉就不同,她告訴香菱,學詩“算什么難事”“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如果有了真意趣,連詞句修飾都不用講究,這叫作“不以詞害意”。這就是黛玉關于寫詩的獨到見解,這跟老學究式的教學法處處講格律、時時講平仄,定要“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何“拗”,又是怎么“救”,是大相徑庭的。黛玉認為,只要詞句新奇,“這些格調規矩其實是末事。”試想,如果沒有深厚的詩詞修養,沒有自己寫詩填詞的親身體會,是絕對講不出這些道理的。
三、像黛玉那樣,懂得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黛玉教詩,不是坐而論道,泛泛而談,如何起、承、轉、合,如何平仄對仗,如何練字修辭,而是不設框框,教香菱盡管放手去寫。于是香菱進入了茶飯不思、通宵難眠的創作階段,竟至癡迷到呆、瘋、魔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冥思苦想,反復推敲斟酌,她先后寫了三首詩。題目是黛玉定的,“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謅一首,竟未謅成,你竟作一首來。”“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
香菱的三首習作中,黛玉僅點評了兩首:
其一 :月掛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團團。詩人助興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觀。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良宵何用燒銀燭,晴彩輝煌映畫欄。
其二 :非銀非水映窗寒,試看晴空護玉盤。淡淡梅花香欲染,絲絲柳帶露初干。只疑殘粉涂金砌,恍若輕霜抹玉欄。夢醒西樓人跡絕,余容猶可隔簾看。
看了第一首,黛玉笑道 :“意思卻有,只是措辭不雅。”原因是 :“皆因你看的詩少,被他縛住了。”并鼓勵她:“把這首丟開,再作一首,只管放開膽子去作。”黛玉很懂教學的藝術,寥寥數語,指出了缺點,分析了原因,進行了引導。黛玉解析得對,這首詩比較幼稚,沒有詩人自己的感情,所謂“玉鏡”“冰盤”“銀燭”“畫欄”等,全是堆砌前人的陳詞濫調,毫無新意可言。
第二首香菱動了腦筋,用了心思,有了進步,似有些詩味了,可黛玉卻說“過于穿鑿”了。為什么?因為這首詩沒有緊扣月亮去寫,而是寫了些“花香”“柳帶”“金砌”“玉欄”等,看似烘托,實則離題堆砌。全詩只是客觀的描述,缺乏詩人的情思。
第三首:精華欲掩料應難,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輪雞唱五更殘。綠蓑江上秋聞笛,紅袖樓頭夜倚欄。博得嫦娥應自問,何緣不使永團圓!
這一首是香菱夢中的神來之筆,早晨起床梳洗后,急忙謄錄出來,拿去給黛玉看,黛玉未置可否。李紈、寶釵等眾人看了笑道:“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全詩緊扣一個“愁”字,由月到人,從寫游子的鄉愁和思婦的離愁,過渡到香菱對自己身世遭遇的深深追問。黛玉深知,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夢中得了此詩,已經學成,因此就沒必要多說什么了。
黛玉教香菱學詩,撇開人物性格形象刻畫、性格塑造不說,單就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黛玉不僅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教師,一個有詩性、有靈性的教師,一個有生機、有活力的生動的老師,一個名副其實的作家型教師。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新大綱和新教材變化都很大,新大綱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語文不僅是交際工具,更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個“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文學作品的安排上,就高中而言,部編語文教材高一必修上下冊計 53 篇,其中文學作品講讀篇目 35 篇,文學作品誦讀篇目 8 首,文學作品占總篇目的 81%。選擇性必修上中下三冊,計 68篇(首),其中文學篇目 50 篇(首),占 73%,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這就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須懂文學、會寫作,具有較強的指導鑒賞能力和指導寫作能力,做一個有文學修養的教師,做一個作家型的教師。
有了文學的情懷,有了文學創作的感悟,再配合鞭辟入里的教學藝術,必能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的殿堂,“寤寐求之”,這是黛玉的境界,也曹雪芹的境界,更是文學帶給我們的神奇境界。
原載《中學生·新作文》2020第10期
作者簡介:唐正立,男,山東省莒縣人,高級教師,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心雕龍學會會員,現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副秘書長。著有散文集《跋涉的腳印》、文論專著《文心雕龍與校園文學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曠世劉勰》《梁武帝大傳》等,曾獲全國教師文學獎、劉勰文藝獎等獎項。